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

Semovente da 75/18

Semovente da 75/18 (75/18式自走砲)

簡介:

是義大利研發生產突擊坦克,由75mm山炮&M13/40 or M14/41的底盤。
名為「M40 75/18」指的就是以M13/40的底盤所製造的75/18式自走砲,被以「M40自走砲」來代稱。
此系列的突擊炮是在較重P40坦克生產前彌補裝甲部隊火力不足的臨時替代方案










基本規格:

  • 全長:4.92m
  • 寬度:2.20m
  • 全高:1.85m
  • 重量(戰鬥):14.4t
  • 操作人數:3人(車長(兼砲手)/裝填手(兼通信手)/駕駛)
  • 車身裝甲(前/側/後/頂&底盤):30~50/25/25/6~9mm
  • 主要武器(攜彈量):75mm_18/L_modello-34_榴彈砲(共44發)
  • 砲彈初速:450 m/s
  • 次要武器:8 mm Breda mod. 38 or 6.5 mm Breda mod. 30 ×1
  • 發動機:飛雅特(Fiat SPA) 8T-V8 柴油引擎
  • 輸出功率:125匹
  • 功重比:8.92 匹馬力/噸
  • 最高時速:32 km/hr
  • 懸掛系統: Semi-elliptical葉片彈簧式(與火車用的類似)
  • 最大行程:230 km

研發歷史:

德國設計一款為步兵提供火力的機動性火砲(Stug)在法國戰爭中,受到義大利砲兵重視,所以在塞基羅·布雷斯(Sergio Berlese)上校的建議下,Regio Esercito上校使用基於類似車型中現有的底盤研發。
  • 1941年菲亞特汽車公司製造出以現有最新的M13/40坦克的底盤的原型車,並試驗成功。
    在1941年中期之前像陸軍交付60台M40 75/18。
  • 在1942年1月被送至北非戰場。
  • 第一批的成品使用的是M13底盤,其只有出力125匹馬力的貧弱引擎&最厚裝甲也只有40mm,為本車二大缺陷,後來改用較重的M14底盤時,馬力提昇至145匹&雙層裝甲使厚度提昇至50mm
  • 1943年中旬則以新的 Semovente 75/34, 75/46 and 105/25來取代



設計:

  • 75/18式突擊炮是以M13/40的底盤為基礎研發的。雖然用了較大的砲台(與車身死焊),但為了有足夠的空間讓人員操作火砲 ,所以成員減少為3人/車長兼砲手/裝填手兼通信手/駕駛。
  • 製造程序與中坦類似使用螺栓、引擎室與戰鬥艙是分開的,並配置在後方、也重新設計了引擎室使得更小。
  • 傳動裝置位於車體前部。
  • 半圓形的炮盾設計讓火砲可以左右轉動:40°、仰/俯角:-12°/+22°。
  • 裝配小排氣洞的砲口制動器。
  • 原本的75mm_L/18的山炮以仰角45°最遠射程是9500m,安裝在突擊炮最大射程被迫縮減到7000~7500m。
  • 近戰方面,除了個人配備的武器外,還有架在車頂上的布雷達30_6.5mm後來升級為布雷達38_8.0mm,但在實戰中很少有配備。
  • 葉片彈簧式懸吊裝置,雖然可靠但速度慢。
  • 一個RF1 CA對講機,並由裝填手來擔任通訊士。

實戰:

  • 75/18式自走砲被廣泛布署在北非戰場和盟軍入侵西西里的行動,連同M13/40坦克一起提供額外的火力。在北非,它們有效打擊了英軍使用的美製M3李坦克和M4雪曼。原先它們被用於師屬砲兵部隊,但由於擁有防護良好的全封閉式戰鬥艙而可在最前線行動、給予間接火力支援或作為突擊砲和反坦克車輛。它可發射高爆彈、穿甲彈和穿甲榴彈,後者也足以擊穿盟軍如M4雪曼一類的坦克。事實上,它們對義大利裝甲部隊在1942年至43年的成功具有關鍵性的作用。 
  • 多用於防禦戰
優點-
  1. 護良好的全封閉式戰鬥艙
  2. 可發射高爆彈、穿甲彈和穿甲榴彈 
  3. 車身低矮
缺點-
  1. 主砲載彈量不足
  2. 射速頗為緩慢
  3. 缺乏同軸機槍 

與其他同系列比較表:

同系列:


Semovente da 47/32
使用Fiat L6/40輕坦的底盤








Semovente da 75/34
使用M15/42 中坦的底盤









Semovente da 75/46
使用M15/42 中坦的底盤









Semovente da 90/53
使用Fiat M14/41中坦的底盤








Semovente da 105/25
"Bassotto"
使用P-40中坦的底盤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